“冯”在《百家姓》中列第九。“冯”肇姓于何时何地?据史料追本溯源,在春秋年代,肇姓于今陕西澄城。
一、“毕”、“魏”之肇姓
1、“毕”、“魏”得姓
《史记·魏世家》:“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而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
《元和姓纂》:“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后裔万士晋,封于魏,至双绛舒,代为晋卿,后分晋为诸侯,称王,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考略》:“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
上述古籍说,周武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后代子孙以“毕”为氏。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封魏,其后代子孙以“魏”为氏。
2、“毕”地在哪?
《辞海》载:“毕原在今陕西咸阳、西安附近谓水南北岸,境域很广。周初王季建都于毕,武王封毕公高,都在渭水北岸。”
3、晋献公时,晋国的辖境有多大?
晋献公十六年即前661年,灭了霍、耿、魏三国。当时霍国在今山西霍县一带,耿国在今山西河津南汾水南岸一带和陕西一角,魏国在今山西芮城一带和陕西一角。如此,晋国辖境相当今山西南部和陕西的韩城、合阳、澄城、蒲城、大荔、华阴等地。
晋在陕西部分,据有关史料载:
韩城,夏、商属雍州,《书·禹贡》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域”的记录。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史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春秋时,晋占有河西之地,与秦接壤。周文王有一位在晋国的后裔武子,因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原。《博物志》载:“韩,武子采邑”。后来,武子的子孙也按习惯,以封邑名“韩”为姓。
合阳,夏朝时称“有莘国”,简称莘国,上属雍州。商代因之。西周时,有莘国改属畿内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废有莘国,并入晋国,称“莘地”、“梁”或“羁马”。
澄城县,古属雍之地,春秋属晋,为北徵、王官及郊地。周顷王二年(前617),秦伐晋取北銎。战国初,属魏。秦魏争夺,后归秦。秦始设北徽县。北魏始建澄城县,沿用至今。
蒲城县,夏、商属雍州,周封贾国,春秋属晋。
大荔县,在东周初,大荔戎族部落侵人境内,灭邴、据芮,于老朝邑城东筑王城,称大荔戎国,附属晋国。
华阴县,春秋晋置阴晋邑。
4、“毕万封魏”,“魏”地在哪?
公元前661年毕万的封地,亦即此前魏国的辖地,相当在今山西省西南角和陕西的合阳、澄城、大荔、华阴一带。韩城以北属韩国。
5、毕万是毕公高的第几代子孙?
据海南《冯氏族谱》,毕万是毕公高的第十四世孙。笔者记得有个资料记载:有民俗学专家作过统计研究,认为我国人丁世代交替,每一世是27。3年。如此不妨也计算一下:武王伐纣大封诸侯(亦即封高于毕)是在公元前1046年,毕万封魏是在公元前661年,两者相继三百八十五年,385年÷14世= 27。05年。“27。05年”与专家的研究成果“27。3年”基本一样。因此,“毕万是毕公高的第十四世孙”,是符合规律的,亦即符合实际的。
二、“冯”肇姓于何地
1、“冯”以邑为氏
《元和姓纂》:“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遂氏焉。”
《通志·氏族略》:“冯,以邑为氏。”
《广韵·东韵》:“冯,姓。毕公高之后,食采于冯,因而命氏。”
分析上述古籍的记述:
“支孙”:即非长支嫡系子孙。这一支子孙食采于冯邑,于是,以“冯”为氏。魏地这一大块地方,相当今好几个县份的辖境,相信毕万的儿辈们、孙辈们,若非在朝廷任职,则都在封地内管理军政事务,亦即毕万分派他们到封地各处去。
2、毕万的这支子孙是谁?
海南鹿池《冯氏族谱》载:“创姓始祖万公;万次子赢,为晋雍林大夫;赢长子昌,袭先人爵令;昌子长牧,亦奉先祖爵令;牧长子围夫,仕晋为中大夫;围夫长子修文;修文子尹父,为晋大夫;尹父长子简,为晋卿官。简长子吉,入泰为鸿宰官;简次子康,居齐即墨为抱关吏;简三子彬,游赵为中大夫。”
海南岛地处僻远,在封建社会时较少受到战乱的影响,因此,村落的人口血统结构相对稳定,村人的宗族观念较强,且性情纯朴,注重事实,其族谱记载全面,世系清楚,保护完整,有较强的史志性。
3、毕万是“冯”肇姓始祖
后代子孙追尊始祖,尊者和被尊者之间,其世代相隔不会很远。一般情况下,是子辈或孙辈追尊始祖,亦即追尊始祖的时间,是在始祖逝世后几十年内,不会超出一百年。
按海南《冯氏族谱》,食采于冯邑的是毕万的次子赢,由他或他的儿子昌改姓“冯”,尊毕万为肇姓始祖,称“万公”,或“冯万公”。这个时候,当是晋襄公时期,即公元前630年前后。据此,“冯”氏肇姓至今,有二千六百多年了。
“冯”和“魏”同时肇姓,均尊“毕万”为肇姓始祖。
4、晋代冯姓名人
史载: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在晋朝存年,冯姓有两位名人:一是郑国子产执政时期(前543年—前522年)的谋臣冯简子。二是晋国的搏虎勇士冯妇。他俩是冯姓首炳经传的人物。
5、冯邑在哪?
《广韵·东韵》:“冯,冯翊,古郡名。”
《辞海》:“左冯翊,官名、政区名。汉太初元年改左内史置。职掌相当于郡太守,辖区相当于一郡,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辖境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东汉移治高陵(今县西南)。三国魏去左字改辖区为冯翊郡,官名为冯翊太守,移治临晋(今大荔)。”
《汉语大词典》:“冯翊,郡名。三国魏改左冯翊置。治所在临晋(今大荔),辖境相当于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水以北地区。”
据海南鹿池《冯氏族谱》,毕万的“赢”这一支子孙,冯赢担任晋雍林大夫,他及其后代一连七代都担任晋的高官,可见冯邑在晋的辖境内。笔者一时查找不到古“雍林”的处所,但从“雍”、“雍州”、“雍水”、“雍县”等词条的记载阐述,可晓其关联之处。
《汉语大词典》:“雍,古九州之一。”《辞海》:“雍州,古九州之一。《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尔雅·释地》:‘河西曰雍州。’《周礼·职方》:‘正西曰雍州。’黑水所指,自来说法不一,有张掖河、党河(在今甘肃)、大通河(在今青海)等说。西河或河指今山西、陕西间的黄河。”又:“雍水,源出陕西凤翔县西北,东南流经县南至岐山县南,俗名濉河,……注入谓水。”又:“雍县,古县名。本春秋雍邑,秦德公都于此,至献公徙栎阳。后置县,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南。”
综上所述,有关“雍”的地方,都在今陕西。古雍州就是今陕西关中平原的东部。晋国西部辖境今陕西省的韩城、合阳、澄城、蒲城,以及宜川、白水等地,均属“雍州”。因此可以断定,“雍林”在今陕西东南部。
有《冯氏族谱》载:“毕受姓始祖毕公,名高,文王第十五子,左右武王,率修文武诸业。武王践位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毕原。康王十二年保厘东郊,厥后支裔采食于冯邑。子孙去邑为氏,书作‘冯’。”究其字里行间,前后联系,冯邑确在今陕西。
又,“左冯翊”、“冯翊”、“冯”,若以地名定义,均指一个地方,在渭水北岸。
今澄城县有冯原镇,而韩城在古时称“韩原”。“冯原”和“韩原”,两者称谓颇为相似。如此,澄城当是“冯”姓肇姓的之地,尤以冯原为核心之所。
三、“冯”姓的又一支姓源
1、魏迁都大梁
毕万封魏后,过了二百零八年,是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魏、韩、赵三家瓜分了晋的土地。三家势力强大,晋君反而成为附庸。又过了五十年,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威烈王正式封魏、韩、赵三家为诸侯,封魏家的当家人魏斯为文侯。
魏文侯四处出击,扩大领地。《辞海》:“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成为战国初期强国。西攻秦的河西,北攻灭中山,南击败楚国,夺得大梁(今河南开封)等地。”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卒,子武侯击继位。前371年,武侯卒,子罃继位。前344年,各诸侯会于逢泽(今开封南),朝天子,罃率先称王,是为惠王。前339年,魏迫于秦、赵压力,而都城安邑近秦,遂迁都大梁。
2、魏氏长卿宗支亦以邑为氏
《东观汉记·冯鲂传》:“冯鲂,字孝孙。其先,魏之别封曰华侯,华侯孙长卿食采冯城,因以氏焉。”
《后汉书·冯鲂传》:“其先,魏之支别,食菜冯城,因以氏焉。”
别封:另外封赐的意思。魏之别封:在魏氏家族中,除去先前的封赐外,另外的封赏。
支别:分支、歧出的意思。魏之支别:从“魏”姓中衍派出来的旁支。
究其“别封”和“支别”,有异有同。异的方面:“有与没有”封赐。同的方面:是“魏”家的事情,是从“魏”家另外派生出来的,以“冯”为氏。
冯城:《左传·定公六》:“郑於是乎伐冯、滑、胥靡、负黍、狐人、阙外。”《中华大词典》:“冯,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不远之处。”河南的冯氏宗亲和一些冯氏学者认为:“冯”在荥阳境,即长卿的食采地“冯城”。
史载魏家受封为“侯”的第一人是魏斯。此“华侯”当在魏斯之后,即在公元前403年之后。有冯氏资料说华侯是魏斯之子,华侯孙魏启,字长卿。如此,长卿是魏惠王罃的堂侄。这时魏国已攻占大梁及其周边大片地方,都城亦迁至大梁。荥阳隶属于大梁,长卿食采冯城,遂以“冯”为姓,是可信的。这时候,当在公元前300年前后。
3、长卿上距冯氏肇姓始祖“万公”已历三百多年
据魏氏谱牒,魏氏肇姓世系:毕万→魏芒委→魏犨→魏颗→魏绛→魏赢→魏舒→魏侈→魏曼多→魏驹→魏汝模→魏斯,又按冯氏资料,魏斯→华侯→ →长卿,则长卿上距“冯”肇姓始祖万公,已历十四世,有三、四百年了。
“魏”姓苗裔长卿改以延用“冯”姓,是“冯”姓的又一支姓源,且同源于毕万,属于同一血统。
综上所述,“冯”肇姓于今陕西澄城符合史实,毕万是“冯”肇姓始祖。
★帝村算命网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