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昆曲啊?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或昆剧,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
它的剧目丰富,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
它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昆 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 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俞振飞是卓越的昆曲艺术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学修养,又精通诗词、书、画,他不但精研昆曲,同时又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因此他能将京、昆表演艺术融于一体,形成儒雅、飘逸、雄厚遵劲的风格,特别是以富有“书卷气”驰誉剧坛。
他深受海内外推崇的代表节日有《太白醉写》中的李白;《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惊变·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阳》中的建文君;《断桥》中的许仙等,演来无不栩栩如生。昆 曲 昆曲,又名昆山腔,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
渊源与发展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动了他的发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居住在太仓的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的艺术成就,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
这时的昆腔也只是清唱,闲雅整肃、清俊温润。 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
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
从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折子戏的演出既删除了软散的场子,又选出剧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
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的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昆曲演出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出现了一批生、旦、净、丑本行为主的应工戏,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
由于昆曲格律严格,文辞古奥典雅,使她逐渐脱离了世俗社会。到乾隆末年,在北方昆曲的优势地位已经让位给后来兴起的花部乱弹了。
清唱活动 明代的士大夫除了观看昆曲演出外,自己也举行昆曲的清唱活动。在民间昆曲的清唱也很盛行,明末清初中秋之夜在虎丘例有清唱聚会。
晚清,昆曲日趋衰微,但是清曲家结社习曲之风仍在苏、沪、京等地流行,曲社往往聘请昆曲演员或著名笛师作“拍先”。曲社聚会时除坐唱不化妆外,其他唱白谐诨、鼓点锣段均与登台演出无甚区别。
演员与戏班 昆曲的演员主要来自:民间戏班职业艺人、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和业余的“串客”三个方面。万历时期,就有了著名演员蒋六、宇四等,著名的昆曲戏班有南京的沈周班,士大夫蓄养的。
明中期三大传奇是什么?
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不能确定作者的《鸣凤记》。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山东章丘(今属济南)人,其《宝剑记》写的是林冲反抗权奸、终上梁山的水浒故事。梁辰鱼(约1521-1594),字伯龙,号少白、仇池外史,昆山(今属江苏)人,他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
《浣纱记》演绎吴越攻伐之事,全剧四十五出,浣纱自范蠡与西施在溪边以溪纱互订婚约开始,中间讲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使美人计、灭吴国等历史事件,最后以范蠡偕西施遨游五湖为终结。《浣纱记》剧作结构完整,故事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唱词优美抒情,以昆腔演出大为成功,风行一时,奠定了昆腔独霸剧坛的基础。
这也是梁辰鱼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贡献。
石家庄传统戏剧藁城北周卦乱弹的来历、表演形式、特点?
藁城曲艺介绍之一----北周卦乱弹 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相声、评书、评话、京韵大鼓、山东快书、快板书、二人转、莲花落等均属于曲艺。
我市有不少民间曲艺,如乱弹、评剧、哈哈腔、木板书等。有的我熟知,有的也不太了解。
而拉碌碡、二鬼摔跤、抬皇杠、霸王鞭等属于民间花会的范畴。这里先把乱弹介绍一下如何? 民间稀有剧种之一的北周卦乱弹 目前,全国戏曲剧种有350余种。
乱弹,做为独存我省藁城市北周卦村的民间戏曲稀有剧种之一,受商品经济大潮和文化娱乐现代化、多元化的冲击,已到了非抢救不可的地步。 笔者曾访问了一些老艺人,并查阅了《中国戏曲志河北卷石家庄分卷》、《石家庄地区文化志》、《藁城县志》及藁城市政协编的《文史资料选辑》等资料。
关于乱弹,据说是从南方流传过来,也有的说是由板腔衍变而成。传入年代最早一说为明朝嘉靖年间,但无文字记载。
据《石家庄地区戏曲资料汇编》查证,乱弹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传入,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了。 自清道光五年(1825)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除藁城市北周卦乱弹同乐会及南大章等八个村有乱弹戏班外,还有晋县周头梨园会、元氏牛房庄槐阳古郡梨园会、高邑贾村乱弹班、赞皇县田村庆和班、赞皇县许亭泰和班、赞皇县千根村八成班等。
1911年-1936是乱弹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班社有:藁城北周卦同乐会、藁城南大章周老太乱弹班、赵县北王村“赵州旦”乱弹班、高邑南岩村田永奎乱弹班、获鹿南隆贵村“母老虎”乱弹班等。此期,藁城北周卦学唱乱弹的人日益增多,遂由杜老润于1929年发起新建了义和班。
其它嗜好班也纷纷出现,如藁城马邱王洛彦乱弹班、黄庄张席温乱弹班、马村谷大喜乱弹班、冯村乱弹班、元氏东正村乱弹班、赞皇花林乱弹班、高邑东北营王和尚乱弹班、后王村乱弹班及田村乱弹班相继产生,由此确定了其独特的地方剧种地位。1937年后,爆发了全民族的抗日救国战争,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戏班受挫,乱弹演出每况愈下,渐趋冷落。
乱弹的再次复兴是1947年后,众多班社又恢复了演出活动。不少外地的职业乱弹艺人,受邀到一些乱弹班社任教传艺,为乱弹戏的提高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乱弹戏大致分两路,即东路乱弹和西路乱弹。流行于石家庄附近的藁城、赞皇、高邑、元氏、晋县、赵县、获鹿、正定、无极等地的均属西路乱弹(以下简称乱弹)。
乱弹系多声腔剧种。其唱腔基本保持着清代的音调,演唱以乱弹腔为主,其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慢板、原板以及不能独立存在的大过桥板式(属过渡性板式)等十二种,属板腔体系。
有时也唱昆腔、高腔、扬州调、唢呐二簧和杂曲小调等。 乱弹的男女声腔均为真声咬字而假声托腔,十分强调力度。
特别是旦角唱腔,除音调较高外,假声时常带“吼”出的喉音,为乱弹的重要特征之一。乱弹腔的唱法是先摆字后托腔,待唱完最后一字时旋律立刻翻高延续托腔,紧接着是乐器(吹管乐器),演奏花过门,其过门的伴奏旋律华丽流畅,比演唱的旋律更为俏丽而富于魅力,也为西路乱弹之特征。
乱弹的唱词为上下句结构,以七言和十言为基本句式。但乱弹戏中昆腔部分唱词却是长短句句式。
乱弹的行当亦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除末行外,其他行当又可细分。
如生行中又有老生(白髯)、须生(亦称大生、黑髯)、小生(又有大小生、二小生、三小生之分)、武生(大武生、小武生);旦行中有青衣、花旦、刀马旦、武二旦、彩旦和老旦之分;净行中又分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不指丑行)、摇片子花脸(唱工花脸)、蹦达花脸(光蹦达不唱);丑行中分文丑、武丑、四花脸(主要扮傻子一类角色);其末行已由老生代替。 乱弹的乐队体制,内行称三文四武。
三文即大笛(唢呐)、小笛(曲笛)、笙二支。大、小笛一人兼吹,笙二人,故称三文。
大笛为文乐之首,故称“上手”,笙在次,为“二上手”。两支笙又分正副,正者为“下手”,副者为“二下手”。
武乐有皮锣(单皮鼓)、大锣、大镲(即大钹)和旋子(即手锣),共四人,称作四武。 。
昆曲的发音是怎样的
昆山腔在明代万历之前,还只是流行于吴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这种“清柔婉折”的昆山腔之变革发展,是在明代中叶以后。在嘉靖(1522一1566)、隆庆(1567一1572)年间,江西豫 章(南昌)人魏良辅(字尚泉、一字上泉)流寓太仓南关(元代时昆山所辖)。魏良辅原是个北曲清唱家,到吴中后,又致力于南曲。他认为当时的一些南曲唱腔“率平直无意致”(行腔简单,或节奏拖沓),于是以原昆山腔为基础,参考海盐、余姚等腔的优点,并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应即是“抑扬顿挫,索纤牵结,停声、偷吹、依腔、贴调”等有装饰色彩的润腔手法,以及用不同音色塑造人物性格、情感的演唱技巧),并与善吹洞萧的张梅谷,工(扌厌)管的谢林泉,以及张小泉、周梦山、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诸人结成在艺术上有共同见解和理想的创作集体,把昆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与发展。魏良辅非常讲求唱法上的吐字、过腔、收音,每有所得必往南关老唱家大仓户侯过云适处请教,求得首肯,多次反复修改不厌。同时,河北的北曲弦索名家张野塘,以罪发配太仓卫,被魏良辅以善歌之女招为婿,他协助魏“更定弦索音节,使与南音相近。并改三弦(形)式,身稍细而其鼓圆,以文木制之,名曰弦子(即昆曲及弹词中所用的“南弦”)。它与曲笛、怀鼓、提琴(民族拉弦乐器),并为昆曲的特色伴奏乐器。这种新腔的特点是清柔婉转,“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成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声,“腔曰‘昆腔’”,曲名‘时曲’”。但这时的昆曲仍是清唱,尚未能体现剧本,形诸舞台。
昆曲由清唱搬上舞台,成为戏剧,则是由梁辰鱼的《浣纱记》开始。昆山梁辰鱼(1519-1591)号少白、又号仇池外史,著名戏曲作家,精诗词,通音律。魏良辅改腔的成就使他颇受鼓舞,他经常设特大坐榻和桌案,自己西向坐,教人歌曲,学者列序两旁。著名的歌儿舞女没有得到梁的亲授,皆自以为不祥。但他还觉得这样的新腔不应只局限于曲坛清歌,必须扩展到舞台之上占有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与精通音理的郑思笠、陈梅泉、唐小虞诸人,“考订元剧,自翻新作”,并发挥文学优势写作了以西施为主要人物的《浣纱记》传奇,从音乐方面弥补了水磨调“冷唱”的不足,同时把传奇文学与新的声腔。和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借锣鼓之势与舞台之场面形态,第一次将昆曲搬上剧坛。这种从原始的昆山腔发展成为昆曲,再进一步登上舞台,即是这个声腔定型和成熟的过程。自万历初年,昆曲很快地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它南戏声腔的剧种。随之由士大夫带进北京,与弋阳腔并为玉熙宫中大戏,当时称为“官腔”。从此,昆曲俨然成了剧坛的盟主,数百年来,对许多剧种的舞台艺术,产生过深厚的影响。
哪个剧种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
昆曲
昆曲是百戏之祖,源于元末江苏的昆山。昆曲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与历史上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但希腊和印度的戏剧都早已绝迹,只有昆剧至今仍活跃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昆曲的唱腔清柔婉转,优美动听,表演载歌载舞,高雅精湛,剧本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我国几乎所有剧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昆剧的滋养,所以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宣布中国昆曲艺术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赞美昆曲的诗词
(一)
春光漫漫梦中情,
梦景依依竟忘形。
玉立亭亭追梦女,
姗姗入梦牡丹亭。
你细细听这出昆曲,
听出了它是那古镇的,
声声拗的天籁之音了吗?
这一昆曲出唱的是《霸王别姬》,
是《西厢记》,是《牡丹亭》,
还是
《桃花扇》。.或者都是?
这些曲艺的声音拗拗上口,
百转千回,
声声天籁,
清明悠远,
让听的人回味无穷,
百听不厌。
你是不是也沉醉在,
这样的天籁之音里了?
我在古镇,昆曲,
灯火等等一切的历史风华里,
等待凤凰涅槃一样的人生。
我也终于走过那些愁绪,
走到了今天的一点光明,
很感谢角直古镇的那一夜灯火,
让我徜徉人生,
让我积蓄力量,
迎接未来。
------
(二)
爱昆曲的唱词,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一段段唱词就像一首首婉约的诗,
字字玑珠,句句经典。
爱昆曲的唱腔,
丝竹悠扬、
妙喉婉转、
吴侬软语、
一唱三叹。
唱出了百转情思,
唱出了千般哀怨。
爱昆曲的舞姿,
裙裾翩飞、
轻盈梦幻,
于身姿摇漾、
颦笑顾盼之间暗香浮动,
勾人魂魄、
撩人心弦。
爱昆曲的……
爱上昆曲,
尽管至今为止,
我看过的昆曲,
仅仅是网上搜来的几个片段。
昆曲就像徐徐吹来吹来的清风,
拂去我心灵的尘土;
昆曲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滋润我几近干涸的心田。
让我能够在忙碌的工作中,
放慢脚步、
放松心情,
在喧嚣浮躁的生活中,
给自己一份释然淡定的心境。
------
(三)
很喜欢昆曲,
迤逦在她悠扬的曲调中,
常常让我流连忘返。
侧耳细听她的唱词:
“花落水流红,闲情万种!”
这是何等的缠绵悱恻,
何等的流丽悠远!
闭眼的那一当儿,
禁不住会看见红楼女儿们,
自远处袅娜而来,
她们或是眼圈微红,
或是香腮带赤,
那一种软怯娇羞,
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
只可惜今日懂她的人太少,
读不出那“水磨调”里的韵味。
看不明那眼神里饱含的清雅。
生活太绚丽,
以至于少了耳根的清净。
对此,
我无言亦无语!
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
有时清晨醒来,
听见窗外悦耳的鸟鸣,
心中便会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感动。
那才是属于大自然的律动。
平凡却真切。
昆曲是属于自然的,
她不经修饰,
没有激昂的曲调,
我却能从她咿呀的唱腔中,
听见风婆娑着竹叶,
看见雨亲吻着芭蕉。
我却能感受到满地的白雪正在那儿:
“皑皑轻趁步,剪剪舞随腰!”
河北梆子的特点
1、唱腔分类
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丑三行。属于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等则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净行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种,但不甚完备。
2、唱腔板式
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
3、表演程式
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很讲究程式规范,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表演是借助程式来完成的。在表演中,也常常运用一些杂技技巧,俗谓之“绝活”,这在短打武戏中,比较常见。
4、发音
河北梆子讲究“以气带声”。意思是说,要用充实的气息冲击声带,使声带作出振动而发声。
5、用气
河北梆子演员常以“先运气、后出声”,“要想唱的好,先要练气功”,“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等话来强调用气对于演唱的重要。
扩展资料:
河南梆子的艺术流派:
1、直隶老派
从河北梆子的形成到兴起,其间曾出现过三个大的艺术流派。一支为直隶老派,一支为山陕派,这两派统称为京梆子。在这两派之后,又产生了一个直隶新派,标志着河北梆子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每种流派都对河北梆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山陕派
山陕派主要是由来自山陕的艺人形成的。光绪期间,有较多的山陕梆子艺人(山西人居多)先后拥入北京,改唱河北梆子。这些艺人为了与直隶老派梆子演员合作演出,同时也是为了博得当地观众的欢迎,在登台献艺之前,必先经过短期的改弦更腔的改造,这种改造,当时谓之“治扭”。
3、直隶新派
直隶新派,是一支在直隶老派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河北梆子新军,是直隶老派的新发展。新派梆子兴起于清末民初,它以迅猛之势风靡剧坛,席卷了直隶老派与山陕派的演出阵地。迫使直隶老派演员纷纷效法,山陕派退避三舍,淹没不彰,甚至使气势正盛的京剧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一举成为河北梆子的主流。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河南梆子
www.dicun.com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