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悬棺葬?崖葬又名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广居于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
崖葬又名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广居于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森林悬置在峭壁之上,或者将棺森林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这中。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河的绝壁高岩上,其葬具多为般棺,长度为2-3米,宽约半米多,形体似一只般,分为头、尾和仓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棺柩,安放尸体。
悬棺葬
依凌纯声先生之说,我国大陆的崖葬主要颂于两大区,处于东南地区的,在赣、浙、闽三省,例如武夷山和栏杆山的崖葬,约为山越、瓯越、闽越的遗迹,系属古之百越,中国西南的崖葬,为彼等所留的遗迹。
古代濮越民族的生活习性对其葬式产生了深刻的。纵观我国崖葬的葬具,虽然样式不少,但般形棺是早期的典型形制。从发掘情况看,东南地区的崖葬棺具的船形虽不如西南地区的显著,但都是用圆筒森林半开刳成,整个棺具极似独木舟,这也是船的一种,是舟的原始型。古濮越人生前善于用舟,死后以船为棺安葬,乃自然之事。
类似情况,在南太平洋的萨摩亚人和越诺人中也有。由于他们为海岛人家,非船不能生,而以死者生前使用的船作为葬具。因此船形之棺,应是肇始于独木舟。
那么,以舟代棺与古濮越人的灵魂信仰有何关系呢?其实,他们是把船作为其灵魂归宿的载体。以船为棺是濮越人灵魂信仰的产物。在他们看来,同他们密切相关的船只,会把他们的灵魂载回故乡,或驶向另一美满的世界去。四川船棺有的棺内还有木棺,船棺起着椁的作用。既有函盛尸体,还要外套船棺,这就有力地说明船棺除了具有一般棺的作用外,古濮越人还赋予了其载运灵魂的功能。
送亡魂到一个适当的处所,不让它与活人纠缠,与活人捣乱,最好的办法是把亡魂引到祖先那里去。古濮越人以舟代棺将灵魂送至祖先的出处的看法,可与古代南方民族的“魂舟”习俗互为印证。魂舟和崖葬皆以舟船作为死者返回老祖宗那里去的工具,所不同处,魂舟运载的为灵魂,由飞鸟为其“导航”;崖葬则是直接将尸体送到悬崖峭壁的岩洞里。可以这样认为,船棺是魂舟更为古老的一种形式。
古代悬棺葬探幽
当人们走进武夷山的崇山峻岭,抬头仰望悬崖峭壁上那一具具饱经风吹雨打和日晒而成为黑黝黝的棺木时,总会感到神秘和惊讶,禁不住会思考,古代人为什么要,又何以能把重达上百斤、几百斤的棺木悬置到千仞悬崖峭壁之上等问题。其实这是一种古代的葬俗--悬葬棺。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悬棺之谜”进行了不懈的探幽,初步揭开了这种奇特葬俗的神秘面纱。
这种葬俗约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已开始流行。以后历代都有,近现代东南亚、台湾还实行这种葬俗。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悬棺葬是福建武夷山的一、二号船棺葬,距今约3400-3800年。我国悬棺葬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和华南广大地区,这里正是我国古代越人、巴人等少数民族所聚居的地带。
悬棺葬是一种非常奇特的丧葬风俗,这种葬俗是人死后不入土埋葬而是将殓尸棺木置于临江、临海或临溪的高峻陡峭的崖壁上。有的棺木距水面100-200米,昂首仰望,撼人心魄!有的地方悬棺重叠相邻搁置在悬崖峭壁的木桩上或岩壁洞穴中,一处竟多达三四十具,其惊险之景令人叹为观止。悬棺的放置方式因时因地而有不同,有的利用岩壁间隙架设棺木,整个棺木皆露在外面;有的在峭壁凿孔,插入木桩固定承托棺木;有的利用天然岩洞及人工凿洞来盛放棺木,往往半露在外面。葬具多为独木凿成,呈长方形,少数则以独木舟船为棺,也有陶器类悬棺。葬式有一次葬,二次葬,大多为一次葬。
悬棺一般被搁置在距水面数十米的悬崖峭壁之上,不少地方,如长江三峡地区的奉节、巫山、巫溪、川南、湖南沣水沿岸、福建武夷山的悬棺葬甚至将棺木置放在距江河100或200米之上。古人如何将上百斤重的棺木悬置在80米、甚至上百米的悬崖峭壁之上?一直以来令人捉摸不透,百思不解,甚至还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古代有人将此归结为神仙所为。这就是悬棺葬的文化魅力之一!经专家研究结果,其中的奥妙终于被解开,使“千古之谜”不再千古,悬置方法大致有:
下垂法:即在较高的峭壁上,用绳索将棺材自上而下放到所需的位置,然后悬置起来。据实地考察,南方各地悬棺葬的棺木,不少棺身带柄。或在棺身、棺盖的头、尾两端均凿几个方孔,以便绳索作升降之用。不少棺木用中空五六十厘米以上的整木挖凿而成,加上尸体和随葬品,一具棺木重达200公斤,甚至还有的达四五百公斤。面对挺拔峭立的山崖和湍急的河水,古人聪明地采用这种自山上悬索下垂置柩的办法。
栈道法:即顺着事先铺好的栈道,将棺木运入岩洞。在选择悬棺葬崖壁距水面(地面)高度不大时采用此方法。
吊装法:即在较高的岩壁上,用绳索将棺材由下而上吊进岩洞内。
筑台法:即在较低岩壁前,筑上为台,将棺木运到岩洞,然后撤土卸台。
此外,有人提出用地貌变化来解释悬棺放置似有合理成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悬棺葬遗址可达夏商周时代,如武夷山的一、二号悬棺葬。当时水位较高,山崖较低,置棺木较易。在后来的三四千年中,随着地形变化,河床下沉,山崖挺起。造成今日所见的高峻。
丧葬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悬棺葬的宗教和文化寓义。
有人认为,悬棺葬的葬具虽多,但船形棺应是早期的原始形式,这种以船为馆的习俗反映了古代越人、巴人的宗教信仰。在他们看来,同他们密切相关的这只船,会把他们的灵魂载回故乡,或驶向另一个美好的世界,船形棺可以超度死者的灵魂,把死者的灵魂送往天堂。
有人认为。悬棺葬是死后升天思想的反映。从悬棺葬分在丘陵山脉起伏的长江流域、江南和临水的高山上这一特点出发,认为世代居住在高山层叠、峰峦入云的古越人和古巴人,对高山险峰有一种崇敬的心理,把高山险峰视为神灵居住之地或通往天神上帝的捷径,对它崇拜、向往,也希望死后能如神灵一样居住其间。所以,死后也就将尸体安葬在高不可攀的悬崖绝壁之上或崖洞之中。
有人认为,悬棺葬突出的特点是葬地必选择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和船形棺的使用。这两个特点反映了悬棺葬与居住在江河湖海的民族密切相关。先民们根据灵魂要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的宗教观念,将人的现实生活附加给灵魂世界。所以悬棺葬地的选择几乎均在临江面水的悬崖峭壁上,表现出行悬棺葬的民族具有“水行出处”的特点。生前在依山傍水中生活,死后也依然如此。而且,古人认为棺木放置得越高越悬,越是人迹罕至,尸骸就长久保存;死者的灵魂也就越能得到安宁,越容易步入另一个世界,越能得到最大的满足,这样,子孙后代的福信和安康就更加有保障。此外,对处在依山傍水、河川交错地理环境中的民族来说,船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以船作棺,其含义在于让死者死后能在阴间继续享用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具。
悬棺葬作为一种奇特的丧葬习俗,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通过对船棺葬的研究,可以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方面探讨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来源、迁徙、相互关系,将大大丰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史的研究。
www.dicun.com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