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是山中之君、百兽之王,人们爱虎而畏虎。因此人们也将虎视为凶猛、残暴的动物,民间有不少打虎的传说,出现了不少猎虎、打虎、射虎的猛将与壮士,从汉代射虎入石的李广虎将,到黑旋风李逵为救母而杀虎、行者武松于景阳冈打虎……等等。这些故事在今天看来,对于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抢救并保护现已濒临绝种的老虎的现实而言,是逆其道而行之的,甚至于是违法的。但是从这些故事的历史背景及产生的社会心理来看,却反映了人类保护自己、免受虎害的心理,这种心理在民间传说或民谚中也有反映。因此老虎虽然威武凶猛,但也有英雄壮士不畏虎凶虎威,有勇气有胆量去打“虎”,将“虎”与某种强权恶势联系起来以英勇无畏之气魄去“打虎”、“斗虎”、“灭虎”,这里的“虎”已不是自然界之虎,而是强权恶势力的象征之物。寄寓人们上述心理或思想、愿望的谚语也不少。如:“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老虎尾巴挂扫帚,威风扫地”、“虎入陷井,走投无路”……这说明,“虎”是可以征服的,也是不足为惧的,还说明,凶恶、残暴的“老虎”,作为某种权势或权威的象征,它也会有“虎”死倒威的时候,寿终正寝的命运。这些谚语的寓意或主旨,对于肖虎的人来说,是足以为训的。
西方虽然把“狮子”视为百兽之王,但是在中国古代,百兽之王却是“老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老虎看成是一种视秘而不可侵犯的动物,对于老虎真是畏惧三分。人们一提到老虎就会脸色一变,一看到老虎,就可能吓得连魂都飞了。老虎真可以说是威猛、勇敢、危险和争斗的化身。
歇后语也是俗语的一种,多为群众创造并喜用、习用,具有幽默诙谐、通俗形象的特点和特殊结构之定型语句。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作用于成:前一部分是比喻事隐语;后一部分是本意,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或引伸。使用时通常是只说第一部分而隐去后一部分,有意停歇,让听者玩味揣摩,故又称"歇后"或隐语。歇后语可分为两种,一是谐音的,一种是比喻的。在各民族的语言中与虎有关的歇后语也是十分丰富和精彩的,如果从内容的性质来给与虎相关的歇后语分类,可分为如下凡类:
具有特殊的象征义、比喻义、引伸义的有:老虎阴山卧:躺下装死、老虎追得猫上树:多亏留了一手、老虎窝里出狸猫:一代不如一代、老虎进山神庙:老腐败(虎拜)、老虎嘴里拔牙:冒险;凶多吉少。
表现老虎的性格特征勇猛、威武、刚强、胆魄、活力等的:老虎栽跟头:腰板挺硬、老虎跳舞:张牙舞爪、老虎打哈欠:口气真大、老虎上街:人人害怕、老虎长了翅膀:神了。
表现老虎的生态习性的有:老虎走路:不要伴,独来独往、老虎不吃素:专啃硬骨头、老虎吃骨头:好牙口、老虎进山洞:瞻前不顾后、老虎捉蟋蟀:笨手笨脚。
表现老虎的凶猛、暴烈的有:老虎吃头羊羔:不吐骨头、老虎的儿子:别看他(它)小、老虎打架:不敢劝,没得劝、老虎鼻上插葱:凶相(象)
表现老虎人面兽凡,假装人相的有:老虎当和尚:人面兽心、老虎背十字架:假装耶酥、老虎披着皮:装样(羊)、老虎戴玛尼珠:假充活佛(藏语)。
『dicun.com』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