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效应生活中的例子
张军下班后,吃过晚饭,闲来无事便决定到楼下转转。快速行走了几百米后,他走到了一个卖小吃的大排档,要了两样小菜和啤酒之后,在座位上静静地享受起美味来。
突然,张军听到大排档的尽头传来了一阵骚动,接着就是桌子、板凳碰撞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张军看到前方的两人被喷溅的啤酒瓶碎屑溅到,纷纷躲开,为了避免受伤,他也连忙起身离开。不过,张军天生爱凑热闹,最后还是忍不住跟着移动的人流,走上前去围观。
原来,吵闹的是两个喝醉的男子,因为几句口角,加上酒精的刺激,在街边开始大打出手。张军的第一反应就是打电话报警,他刚掏出来手机,就听到周围的人在喊:“赶紧打110,叫警察来呀。”张军一想,这么多人在看,肯定有人已经报过警了,他就不必多此一举了。过了十几分钟,两个人纷纷倒在地上,看着碎了满地的啤酒瓶,两人应该是伤得不轻。张军心想:“醉酒闹事,看一会儿警察来了,怎么收拾你们!”看着人群散去,张军打包了他的啤酒和小菜,安然地回家睡觉了。
一夜长梦让那场莫名其妙的打架搅得乱七八糟的,没想到,第二天的报纸新闻更让张军觉得揪心。巨大的新闻标题写着:“醉酒闹事两人被打成重伤,围观群众竟见死不救。”还有报纸写道:“民众如此麻木不仁,令人痛心疾首。”张军内心的愧疚之情顿时翻涌。“当时旁观的那么多人,怎么会没有人打110?原来那些胡乱喊叫的人,都没有行动吗?”张军一边为自己的冷漠和缺乏行动力而自责,一边思考着“群众麻木”的问题。
很多地方都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比如,一个落水的小学生,竟然在几十个人的注视下,溺水身亡;一个准备跳楼的男子,原本只是情绪激动,无意轻生,竟然在楼下众多人围观,很多人起哄说“你跳啊!”“你怎么还不跳?”的情况下,真的坠楼身亡。其实,张军昨晚经历的场景,正是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多时的一种心理现象——旁观者效应。旁观者现象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难者提供帮助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心理学家也总结了一个规律,在紧急情况下,如果越少人在场,受难者获救的概率就越大。因为,少数人会因为强烈的责任感和见死不救的罪恶感,而想尽办法对受难者施救。当旁观者增多时,整体的罪恶感和羞耻心会被人群平分掉,责任分散在每个人身上,个体的责任就会相对减少。同时,随着旁观者的增加,每个人都在等待他人的反应,甚至出现推脱责任的现象,因此,受难者获救的机会也随之减少。不过,这种现象并不能单纯地解释为旁观者的冷酷无情,或者道德沦丧,因为在不同的场合,旁观者受不同的群体影响,援救行为也会变得不同。
除了在紧急事件中,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会受到旁观者效应的影响。比如,一个人平时说话总是自信满满,滔滔不绝,可是一站到演讲台上,面对台下落座的观众,就会张口结舌,面红耳赤,原本练习多次的讲稿也会说得结结巴巴。不过,旁观者效应也有促进行动的时候。当我们遇到坏人时,如果是只身一人,恐怕难以与坏人正面对抗,当周围有人围观时,我们就会鼓起勇气,用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
每一年的美国大选,各个党派的候选人都要到全美各州进行宣讲活动。一次,民主党的候选人爱德华兹来到了达拉斯。一下车,他和随行人员就遇到了抗议的人群,他们围在车辆旁边,久久不肯散去。就在工作人员组织开路时,一位农夫向候选人爱德华兹扔了一个鸡蛋。顿时,他的西装上沾满了黏糊糊的蛋汁。围观抗议的人看到这一情景,纷纷拍手称快。众人的嘲笑让爱德华兹觉得丢尽了面子,恼羞成怒之下,他指着扔鸡蛋的农夫骂道:“你这个乡巴佬,看你能扔得起多少只鸡蛋?”话一出口,就受到了众人的指责。
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件事,使得全美的公众都看到了爱德华兹情绪失控的这一幕,原本一路领先的民主党支持率急转直下,最后,爱德华兹竞选失败。后来,爱德华兹回忆时,对当时的举动深表后悔,他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如果当时只有我们两个人,他扔我一个鸡蛋,我会擦拭一下,不再理会。可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我觉得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犯,我不能让别人觉得我是个软弱的领导者。而最终的结果表明,我的强硬是多么的愚蠢。”
爱德华兹正是旁观者效应的受害者。就像在众人围观之下,原本打算吵两句就散去的两个人,可能为了受伤的尊严,愈吵愈烈,甚至大打出手。这种围观造成了人群对当事人的一种隐性攻击,或许事情的结果并不出于旁观者本意,可是,事实的确是在围观者的注视下,才得以发展的。
幸好,这种隐性攻击还是可以避免的。社会心理学家提示到:如果你作为一名旁观者,遇到了突发事件,这时,首先要克制住观望、看热闹的冲动,因为身处险境的人可能正在等待你的救援。然后,立刻采取行动,打电话报警或者向周围人呼救。即使情况还模棱两可,即使你可能在紧急情况下判断失误,最后制造出一个惹人笑话的乌龙。但是,被人笑话事小,救人性命事大。
文章来自♂帝村算命网♂,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