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势效应的生活实例?最好多举几个~·
定势效应-相关故事
故事一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阿西莫夫从小就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他一直为此而洋洋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双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看样做?”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汽车修理工一听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实际上,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关系,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故事二 清朝时期,通山县有个叫谭振兆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比较宽裕,父亲给他定了亲,亲家是同村的乐进士。后来,谭父死了,谭家渐渐衰退,经济条件远不如以前,乐进士便想赖婚。 一天,谭振兆卖菜路过岳父家,就进去拜见岳父。乐进士对他说:“我做了两个阄,一个写着‘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儿嫁给你;拿到‘罢’字,咱们就退婚,从此谭乐两家既不沾亲也不带故。不过,两个阄你只看一个就行了。”说完就把阄摆出来。 谭振兆心想:这两个阄分明都是“罢”字,我不能上他的当。想到这,他立刻拿了一个阄吞在腹中,指着另一个对乐进士说:“你把那个阄打开看看,如果是 ‘婚’字,我马上就离开这,咱们退婚;若是‘罢’字,那就说明我吞下的是‘婚’字,这门亲事算定了。”乐进士煞费苦心制造骗局却被谭振兆识破,没办法只好把女儿嫁给谭振兆。
[编辑本段]定势效应-问题举例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2、心理学的心理定势这个效应举个例子
心理定势指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包括传统定势、书本定势、经验定势、名言定势、从众定势和麻木定势;
在感性思维阶段的经验定势最经典的表现就是“社会刻板印象”,如“戴眼镜的人一般都是有些书生气”、“女人一般都比较柔弱”,这都是根据一些有限的社会经验产生的心理准备状态下进行任意推断而造成的;
在理性思维阶段比较著名的思维定势是“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思考和判断事物的一个立足点。比如要猜一个东西的价格,人们往往总是倾向于从整数价格开始猜,这就是思维定势中的“锚定启发法”。
定势效应: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盗,于是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感到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他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言行举止中没有一点偷斧头的模样了。这则故事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表现在人们用一种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例如:我们与老年人交往中,我们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而他们则会认为我们年纪轻轻,缺乏经验,“嘴巴无毛,办事不牢”。与同学相处时,我们会认为诚实的人始终不会说谎;而一旦我们认为某个人老奸巨猾,既使他对你表示好感,你也会认为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心理定势效应常常会导致偏见和成见,阻碍我们正确地认知他人。所以我们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人呀!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来看人处事。
3、举几个思维定势的例子
1、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
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由于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思维定势,它们才没有能走出囚室。
而那些苍蝇则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没有对亮光的定势,而是四下乱飞,终于走出了囚室,头脑简单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在偶然当中有很深的必然性。
2、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扩展资料:
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依赖,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
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这就是思维定势的局限性。在我们处理生活交往中一些问题时,如果我们能通过批判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坚定态度、敢于怀疑的大胆精神,可以对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性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思维定势
你做题时,发现有到题似曾相似,就做错了
伽利略的自由下落实验
所谓定势思维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某种思维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思维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
思维定势可能会有助于新问题的解决,而有时又会妨碍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学习物理时,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运用于新的物理情景中去,不善于变换认识问题的角度,因而造成物理问题得不到正确地解决。如中学生会将过去解题的成功经验错误地用于貌似旧问题的新问题,一些杂志上所谓的“上当题”多是属于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上当。
跳跃式思维是指一种不依逻辑步骤,直接从命题跳到答案,并再一步推而广之到其他相关的可能的一种思考模式。这种思考模式在部份资优学童或自闭学者身上很常见,而随著因特网的普及,这种思考模式更慢慢成为了主流。因此,现时对这种称呼有另一种叫法,叫作选单式思考。
跳跃式思考在过去一直都在学校被忽视,甚或被老师刻意压抑。当时的老师认为,没有因由的想到答案,会打击有序的思考模式,并养成学生寻求侥幸的心态。到后来随著水平思考及批判式思考的推倡,教育界对这种独特的思考模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所以改变了应对方法。通常教师会利用后设认知思考(Metacognitive approach)来鼓励学生回想求得答案的过程,或刻意要求他们帮助其他能力较逊的同学求得同样的答案。这样做,除了不会把他们原有的思考模式消磨掉以外,亦可帮助他们了解其他人的思考模式,从而帮助他们与其他人的相处和沟通。
有人曾把一瓶取自德国克鲁兹拉赫盐泉的红棕色液体样品交给化学家李比希鉴定,李比希并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就断定它是“氯化碘”,几年后,李比希得知溴的发现之时,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把那瓶液体放进一个柜子,并在柜子上写上“耻辱柜”一警示自己,此事成为化学史上的一桩趣闻。
物理方面就太多了
伽利略的自由下落实验
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常数
哥白尼的日心说
开普勒被教会烧死
4、什么是光环效应 定式效应 举例比较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2]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定势效应是指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随着定势理论的发展,我们不仅可以用定势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倾向,也可用这一概念解释人们在社会态度方面的倾向。仪表、相貌的定势效应主要表现为刻板效应和晕轮效应。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文章来自♂帝村算命网♂,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