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两个学生本来相处的很好,甲对乙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某人犯了一个错误,人们便改变了对这个人的一贯看法;夫妻之间吵架,一气之下,可能完全忘了对方过去的好处和恩爱,只想离婚,年总考评时,新近违反纪律或有过失的人,单位对他们的评价会大打折扣,而新近受到表彰的人,单位对他的评价则会格外地高。这些,都是近因效应在生活中的表现。
近因效应是人们对待熟人,更重视近期的表现,而容易忽略过去的表现,似乎显得不念旧情,但这却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对于已经很熟悉的人,因为很了解,就没有什么首因效应可言了,但是相对的,近期的表现会给对方比较突出的印象。在熟人间的交往中,那一次交往会产生近因效应,是无法预料的,也就是说,近因效应容易引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熟人的交往中,每一次交往都要小心行事。不要因为是老朋友就“忘乎所以”,举止不当,那样只要稍一计较或想歪了,以前的友情就可能前功尽弃。
我们在和熟人的交往中要谦虚为怀,以诚相待。如果引起对方的误会,就比须在对方心平气和的时候进行坦诚的交流,尽量解决误会,避免激化矛盾。这种真诚、谦虚的态度可能会是对方与我们重归于好。
利用近因效应,我们和熟人交往时候,还可以用最后几分钟的音容笑貌来给对方留下较好的印象。
我们知道,“压轴戏”是舞台表演出安排在最后的最精彩的节目,整个舞台的演出都会因这最后一刻的精彩而变的辉煌起来,有画龙点睛般的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际交往也如此。在和老朋友,老熟人告别时,如果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和让对方满意的举动,就可以给对方留下较好的感觉,从而更好地保持彼此的友谊。
比如,一对恋人每周见一面,分手的时候恋恋不舍,告别后还三步一回头,两步一观望,这样的‘万般风情‘自然一起对下次约会的期待。还比如,老师讲课时最后几分钟的精彩讲解,职员调动工作前几天的勤奋工作,大学毕业前一、两周对同学的友好的对老师的留恋等等,都是利用近因效应而给熟悉的人留下更好印象的例子。
另外,由于近因效应,熟人之间保持“新鲜感”也很重要。人际关系中之所以需要“新鲜感”,是为了是一段已经适应了的交往活动向前更进一步,就像一条向前延伸的直线每过一段时间跳一下,向上升高一点后再向前延伸。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说话的效果也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说话是声音的连续,最后的声音容易“余音绕梁”,给人更深的印象。这就提醒我们,在和人说话的时候,如果一定要说消极的话,最好不要放到最后说。在最后留个“光明的尾巴”,给人的感觉才比较好。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开始时常打败仗,于是在给皇帝报告军情时,不得已写上“屡战屡败”。但他的谋士坚决反对他这样写,说这样皇帝可能治罪,于是改成了“屡败屡战”。这样一改,皇帝不但没有治罪,还觉得他有不屈不挠的斗志。
日常生活也是如此,最后的话往往会决定整个发言的调子。比如老师跟学生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但还是可以考上一个学校吧?”两句话意思差不多,但是语序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很不同:前者给人悲观和不信任的感觉,后者则给人乐观和信任的感觉。
我们在批评别人时,也要注意语序。如果在批评过后说:“……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用这种话作批评的结束语,对方就会受勉励的感觉,即使你的批评比较严厉,对方也觉得是为了他好,如果你一时想不出安慰的话,可以笑一笑,摸一摸对方的肩膀。总之,“打一巴掌揉三揉”,就会减低前面的“一巴掌”之痛。
『此★文为帝村算命网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